癰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癰yōng(ㄩㄥ)
⒈ 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易生於頸、背部,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癰疽。吮癰舐痔(喻不擇手段地巴結,厚顏無恥地迎合權貴)。
统一码
癰字UNICODE编码U+7670,10进制: 30320,UTF-32: 00007670,UTF-8: E7 99 B0。
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英文
carbuncle, sore, ulcer, abscess※ 癰的意思、基本解释,癰是什么意思由圆博士在线字典查字提供。更新时间:2024-12-26 17:07:10
康熙字典
癰【午集中】【疒部】 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8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容切,音邕。《說文》腫也。《廣韻》癰癤。《釋名》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正字通》惡瘡也。有疵癰,赤施,兔齧,走緩四淫。厲癰,脫癰諸名。皆氣血稽留,榮衞不通之所致也。《後漢·律曆志》驚蟄晷長八尺二寸,未當至而至,多病癰疽脛腫。
又地名。與雍州之雍通。《後漢·獻帝紀》分涼州河西四郡爲癰州。《註》謂金城,酒泉,墩煌,張掖。
又邕上聲。《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釋文》癰,委勇反。《集韻》亦作臃。
又書作。《韻會》或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癰【卷七】【疒部】
腫也。从疒雝聲。於容切
说文解字注
(癰)腫也。肉部曰。腫、癰也。按腫之本義謂癰。引伸之爲凡墳起之名。如上文癅、腫也。痤、小腫也。則非謂癰也。釋名曰。癰、壅也。氣壅否結裏而潰也。从。雝聲。於容切。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