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明代诗人 > 何景明

何景明简介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何景明的诗文(6篇)何景明的名句(0条)

评价

何景明为官清廉,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在就任陕西还里时,《明史》也明确记载:“官囊不满三十金”。当他看到宦官刘瑾擅权、贪赃枉法时,敢于直言纳谏,上书吏部部尚书,劝其秉政毋挠。刘瑾得知后趁机打击报复,革职上告诸官,何景明虽已因病返乡,也难逃罢官厄运。

何景明生性梗直,当文坛挚友李梦阳受迫害关到江西牢狱时,人人自危,惟何景明上书吏部为之奔呼。并在《应诏陈言治安疏》里,揭露皇帝存在的四个错误: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380首歌颂家乡的山水诗,对故乡有着无限的眷恋之情。《明史》说:“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

人物生平

明成化十九年(1483),何景明出生,其母李氏梦见太阳落到了自己怀里,所以取名景明。

成化二十二年(1486),景明三岁时,其长兄景韶中了举人。二哥景阳也学有小成,这激励了何景明。景明天性聪明,六岁可以对联,八岁可以写文章,读书强记能力很强。

弘治八年(1495),何景明12岁的时候,其父亲在渭源县为官时,也带着何景明。

弘治十一年(1497),何景明归家,大哥景韶教他读《尚书》,只九个月就可以讲解了。此时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宁,调试信阳诸生,当读了何景明的卷子之后大叹"奇才",并特意到信阳来看何景明。于是何景明在这时就出名了。

弘治十二年(1499),何景明16岁时,与二兄同时中举(省试),何景明以《尚书》经第三名中举。

弘治十三年(1500),何景明参加礼部的春试,因为文中多奇字,主考官不欣赏,所以名落孙山。归家后,二哥任巴陵县令,何景明和他一起到了巴陵。

弘治十五年(1502),景明20岁时,终于考上了进士。按理何景明就照例为庶吉士,但因他生性耿直,所以没有成为庶吉士。

弘治十七年(1504),22岁这一年,正式授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由文笔好者、有德者任之,属从七品。

弘治十八年(1505),何景明奉命出使云南,一年后回京。何景明为官之时,也是大宦官刘瑾当权之时,当时正德皇帝明武宗只有15岁,对他无可奈何。何景明上书首辅要求制裁刘瑾,但没有用,何景明便请求还乡,刘瑾批准。

何景明回信阳住了四年,除读书、写书之外就是游玩。此期间何景明大哥和父母相继去世。

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何景明官复中书舍人,并任内阁讲经官。讲官为帝王和大臣讲儒家经典,一月三次。

正德十三年(1518),35岁这一年,何景明升为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为从六品,长官为吏部尚书。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也很有实权。

正德十三年(1518),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官至四品。

正德十六年(1521),何景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6天后病故,年仅39岁。

得献吉江西书

明代何景明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

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

鼓柁湘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

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


竹枝词

明代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鲥鱼

明代何景明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

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秋兴八首 其七

明代何景明

袅袅西风歇众芳,天高溪谷迥烟霜。孤城落雁冲寒水,万树鸣蝉带夕阳。

尘满一区杨子宅,蓬生三径蒋公堂。相过未有裘羊辈,醉里狂歌亦自长。

九川行

明代何景明

君不见自从天地开,天下之水皆西来。黄河昆崙一线出,下转秦甸轰奔雷。

长江广汉两荡潏,浊泾清渭中萦回。帝遣九龙下治此,江汉安流泾渭理。

华岳中断仙掌高,却放黄河行万里。九龙蜿蜒上天去,至今犹馀九川水。

秦中云雨四时遍,北地尘沙几回徙。我来长安不见九,川水得见九川子。

九川子是非常人,朝辞川上麋鹿群,夕盒青琐为帝臣。

已从华衮补日月,况执彤管排风云。长风西来吹北极,西望川流渺何极。

野岸空悬舟楫心,塞林暮绕波涛色。吁嗟江汉犹阻兵,中原不见黄河清。

虺蛇豺虎满道路,黄埃浊浪无人行。九川子,何不更鞭九龙起,坐视天下横流水。

慈恩寺

明代何景明

海子桥西寺,高楼御苑花。中流自日月,平地有烟霞。

客至开金殿,宸游想翠华。十年复到此,朋辈各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