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蒲松龄著书的文言文翻译

  • 蒲松龄著书的文言文翻译
  • 2024-03-28 21:05:09
  • 682

简介1. 文言文《蒲松龄著书》如何翻译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甑,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

1. 文言文《蒲松龄著书》如何翻译

相传先生居乡里,蒲松落拓无偶,龄著性尤怪僻。文言文翻

蒲松龄著书的文言文翻译

为村中童子师,蒲松食贫自给,龄著不求于人。文言文翻作此书时,蒲松每临晨,龄著携一大瓷甑,文言文翻中贮苦茗,蒲松具淡巴菰一包,龄著置行人大道旁。文言文翻

下陈芦衬,蒲松坐于上,龄著烟茗置身畔。文言文翻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湖方告讫,故笔法超绝。 译文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景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私塾先生,家中贫穷,自食其力,从不向别人求助。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泡着浓茶,而且还预备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地上垫着芦席,(先生)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在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集奇说异闻,让对方知道什么就谈什么;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对方畅谈才可以。

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到家里就加工润色。就这样经过二十多个严寒酷暑,这本书才完成。

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希望能对您有帮助!有疑问请追问。

满意的话顺便采纳下~。

2. 蒲松龄著书 怎么翻译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淡巴菰(一种烟),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3. 蒲松龄著书轶事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与左丘明和司马迁的文章相当。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景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私塾先生,家中贫穷,自食其力,从不向别人求助。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泡着浓茶,而且还预备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地上垫着芦席,(先生)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在身边。

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集奇说异闻,让对方知道什么就谈什么;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对方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到家里就加工润色。

就这样经过二十多个严寒酷暑,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4. 蒲松龄著书

狼三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5. 蒲留仙著书,全文翻译和启示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启示: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不断积累材料,要用认真的态度去润色.

6. 蒲松龄著书轶事译文 有谁知道 啊 急啊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

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

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令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清·邹韬《三借庐笔谈》)蒲松龄自幼聪慧,初应童子试时,便考得县、府、道三个第一。

但八股文的科举要的是中规中矩的人才,像蒲这样不羁的人终难适应。此后他屡试不第,孤愤之下终于绝意仕途,在家乡山东淄博以当乡塾教师苦捱岁月。

相传先生居乡里,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天清晨带一大瓷缸泡好的浓茶,及一包烟丝,来到村口大道旁。

他在柳荫下铺好芦席,看到有人经过,便请他们歇息,请他们抽烟喝茶,与他们谈天说地。每听到奇闻异事,蒲松龄就记在心头,回家后谋篇布局,精心写作,如此这般,化了二十余载寒暑,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这部诡异奇特的千古名著。

7. 蒲松龄作诗(文言文)翻译急

山市山市即山中的“海市蜃楼”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又称“蜃景”。

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楼是近地面层气温变化大,空气密度随高度强烈变化,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进入观测者眼帘造成的结果。

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文言文《山市》原文: 作者: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建筑),有像厅堂的(建筑),有像街坊的(建筑),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飞扬的尘土很广大的样子,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座高楼,直接接触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赏析: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

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

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 *** 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

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作者介绍: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清代对考了一辈子都没有取得功名,而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考生的安。

8. 求《蒲松龄著书轶事》的解释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9. 翻译文言文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动词,说话; 这样;才

2.为:担任,动词;

向,介词。

故:所以,副词;

旧的(知识),名词。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

译文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聊斋志异》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译文:《聊斋志异》这本书写成很多人一起笑话我,可是谁知道我为了写成这本书耗尽了精力,现在穿着布袍,满脸衰颓,鬓角的头发也都白了。这十年来,我对苏轼在黄州爱听鬼故事的心情颇能体会,于是在冷雨之中、寒灯一盏,用晚间叙谈的时间写鬼故事来排解心中苦闷。

含义:表达了作者感谢王士祯对自己创作成果的欣赏和肯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王士祯凤仪和处事的赞赏。

这两句诗出自蒲松龄《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原文为: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词语释义:

萧索:衰颓。

鬓如丝:鬓角的发如银丝,比喻全是白发。

黄州:苏轼被贬黄州,心中郁闷,借助“听”鬼故事来排遣政治上的苦闷。蒲松龄也是因为不得志,借助“讲”鬼故事来排遣郁闷。

夜话:晚间叙谈。

蒲松龄有一首诗:“有志者,事竟成。”

聊斋志异的意思,就是说蒲松龄在自己的书房里,记录下来了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志异并没有引发大多数人的阅读情绪,所以聊斋志异的手稿才会流落到外国人手中,因为这部作品到了国外之后,马上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很多人都认为聊斋志异这本书写的实在是太优秀了,不仅在剧情上描写的非常饱满,而且每一个人物刻画的也栩栩如生,仿佛这些人物就在现实生活中一样。

之所以这本书在今天能够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主要是因为我们今天的观赏角度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学会运用多元性的眼光去看待文学作品,所以才会发现聊斋志异里面的一些好玩好笑或者引人深思的桥段。

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在忙着考科举,所以大家只会熟读八股文,对于其他的东西一窍不通,这种光怪陆离的小说肯定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而且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的时候,还夹杂了一些自己的思想,不仅仅是为女性发出声音,更是希望女性们能够思想觉醒,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也许这种感情生活才是普通人心中才子佳人最好的表现,只不过这种想法在当时来讲是不可能的,所以普通人才会用女鬼去代替女性,为的就是能够吸引大家的目光,从而使这种冲突变成卖点。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译文

全诗内容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实这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副对联,是蒲松龄为了勉励自己所作。

译文

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

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最后率领三千越甲就可以灭亡吴国。

一、不难看出这幅对联中是包含典故的,我们来看看包含了哪些典故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当时秦国将领围攻巨鹿,项羽率楚军前去营救,但是他们之间兵力相差太大,于是项羽带领兵士渡过漳水后,命士兵把做饭的锅打破,把渡河的船凿烂沉入水底,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楚军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是关于春秋时期的。那时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就让他去当马夫,这对一个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越王心里很不服气,下定决心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于是他装作很顺从的样子,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十分忠心,最后就允许他回到越国。

回到越国后,为了洗刷耻辱,越王每一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后来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也变得兵强马壮,最后一举攻下吴国,成为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用这两个典故,其实就是想勉励自己,得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地去学习。

二、蒲松龄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需要用这样一副对联来勉励自己呢?

其实,这是蒲松龄在科举屡次不中、极度落魄的时候写的。对于蒲松龄其实我们应该都不陌生的,他写的《聊斋志异》就很受欢迎,他也因此得了聊斋先生这个名。

蒲松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不知道为什么,科考次次落榜,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灰心,还是在勉励自己学习,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写出《聊斋志异》这么优秀的作品吧。

其实,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也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不可浮躁,只要能够坚定意志,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写这幅对联就像是现在我们发朋友圈给自己打气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动词,说话; 这样;才

2.为:担任,动词;

向,介词。

故:所以,副词;

旧的(知识),名词。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

译文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